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

失控的小龙虾,逼近的稻田危机?农业农村部渔业局官方回应来了!

发布时间:2020-08-11 来源:鱼市场


    近日,有篇关于小龙虾的文章引起了行业热议,文章指出,我国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2000万亩,但由于发展过于迅猛,对粮食安全、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负面效应。甚至指出,小龙虾要“失控”,影响水稻生产,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那么,有关“稻田养虾”的真实情况如何?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渔业局,对于网络上的传言予以澄清,正本清源。

    1、“稻田养虾”成了“虾田种稻”?

    Q:《半月谈》文章认为,近年发展迅猛的“稻田养虾”多为非共生模式,对粮食安全、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以下负面效应:一是挤占基本农田,减少越冬作物种植面积。二是影响水稻生产,部分水稻“种而不收”。三是长期水淹破坏土壤,威胁“藏粮于地”战略安全。四是加剧水资源紧张,威胁水环境安全。

    回应:稻虾共作能稳定水稻生产,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首先,基本不减少水稻播种面积。

    2017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发布稻渔综合种养标准,明确沟坑占比不高于总面积的10%。

    各地在实际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时,主要利用稻田已有的水渠和沟坑,有的还通过土地平整和集中开发将田埂变为农田,总体上实际沟坑占比控制在5%左右。

    其次,单产相对稳定。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湖北潜江市2005年至2015年连续监测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比水稻单季种植模式稻谷亩产量提高了9.5%。

    2000年至2019年,小龙虾养殖产量在全国排名前三位的县(市)湖北监利县、洪湖市和潜江市的稻谷产量和水稻面积都实现了稳步增长。

    粮食安全隐患这个锅,不能让小龙虾来背!

    其次,大部分稻虾共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跟踪研究发现,大部分稻虾共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此外,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2017年至2019年实验结果表明,稻渔综合种养可有效改善贫瘠土壤的肥力水平。

    当然,也有人担心稻田长期处于淹水状态、土壤还原性物质累积等问题。

    对此,农业农村部审定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稻虾》标准,明确要求稻虾共作要采取晒田和“繁养分离”种养方式。通过适时晒田和“繁养分离”,防止稻田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从而降低土壤中的还原性物质总量,避免由于土地“潜育化”而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发育。

    2、按停小龙虾养殖“快进键”?

    Q:《半月谈》文章认为,自2012年至2018年,南方5省小龙虾主产区养殖总面积增加了284%,扩张仍没有停下来的趋势。

    回应:截至2019年底,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3500多万亩,稻米产量达到1750万吨,水产品产量接近30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达到600亿元。

    稻虾共作是稻渔综合种养中规模最大的一种种养模式,2019年面积达到1586万亩,占总面积的45.15%;小龙虾产量达到177.25万吨,占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总产量的60.46%。

    其中,湖北、安徽、江苏、湖南和江西5省是稻渔综合种养和稻虾共作主要产区,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50%和70%以上。

    3、稻田养小龙虾到底是有害还是有益?

    回应:可以明确的是,包括稻虾共作在内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基本上不会减少水稻播种面积,还有利于稳定粮食产量、改善稻田土质,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促进农民增收。根据农业农村部调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可实现亩均增效1500元以上,预计2020年可带动农民增收超过650亿元。

    二是促进产业扶贫。安徽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带动贫困户3.1万户,户均增收3500元。云南省在哈尼梯田开展“稻渔鸭”综合种养示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000人,人均增收1200元。

    2020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稻米品牌超过300个,水产品品牌超过200个。

    舒新亚:2000万亩小龙虾见证小龙虾产业的红红火火

    针对半月谈的文章,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正高职高级工程师舒新亚发表了个人看法。他认为,正是推广了“稻田养虾”才保证了我国基本农田不被抛荒,保证了我国的粮食种植面积。以下是文章内容:

    从网上看到来源于《半月谈》的一篇文章“2000万亩小龙虾,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充斥着对我国小龙虾产业的不实之词,突显了作者对我国小龙虾养殖业的不了解,对我国整个农业的不了解,媒体不了解农业而又妄谈农业,会对我国农业政策的出台和推行产生深远的、不利的影响。

    作者开篇指责“稻田养虾”成了“虾田种稻”,尽管作者承认“稻渔共生”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也赞扬了“稻蟹”、“稻鸭”模式,但极力反对“稻虾”模式,并提出了“稻虾”模式的四大负面效应。其一是挤占基本农田,减少越冬作物种植面积。其实作者并没有了解我国1000多万亩的“稻田养虾”是怎么来的,是政府行政命令吗?还是种田农民的“玩心驱使”?农民朋友是最讲实际的,如果“稻田养虾”不赚钱,农民会这样做吗?其实正是推广了“稻田养虾”才保证了我国基本农田不被抛荒,保证了我国的粮食种植面积。以事实为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一亩农田一季水稻、一季油菜,亩产稻谷1400斤,去掉种子、肥料、农药、人工等,实际收入只有400-600元;一季油菜亩产菜籽200斤,去掉种子、肥料、农药、人工等,实际收入100-200元,总收入高的也就是800元,这还要是风调雨顺,收成好的年景,如果遇上天旱、洪水、虫害等,辛苦一年没有收成是常事。稻田养虾一亩可亩产稻谷1000多斤,小龙虾200斤,去掉种子、肥料、农药、人工等,收入2000元以上。种田收入低,没有保障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农田大量被抛荒,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得不到保证也是一直困扰着政府部门头痛的问题。而现在推广了“稻田养虾”,这些都不是问题了,政府部门不再为此头痛。而且小龙虾能利用秸秆,秸秆不用焚烧,保护了环境;秸秆还田,土壤的肥力增加;小龙虾能有效消灭虫卵和幼虫,农药的使用量大大减少,稻谷的质量和安全性也大大提高。所以我们在2005年推出稻田养小龙虾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0万亩小龙虾正是讲述了小龙虾产业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巨大贡献。

    由于品种特性不同(河蟹春夏季繁殖、小龙虾秋冬季繁殖),“稻田养虾”和“稻田养蟹”是不同的,小龙虾与水稻共作不像河蟹与水稻共作那样明显,但小龙虾消灭稻田杂草和虫害的能力丝毫不比河蟹和鸭子差。“稻田养虾”与“稻田养蟹”不同,“稻田养虾”虾的产量主要在“小龙虾与水稻轮作”阶段,“稻田养蟹”蟹的产量主要在“共作阶段”,“共作”阶段小龙虾产量较低,需要技术支撑“小龙虾与水稻共作”才会有“轮作”阶段一样高的产量。由于多数养殖户还没有掌握这个“共作”技术,还没有实现双高产的目标,“共作”阶段产量低或没有产量,但共作是存在的,没有这个 “共作”,也就不会有“轮作”阶段小龙虾的高产量。

    至于有个别养殖户重视养虾、不重视种稻,这正说明养虾是赚钱的,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调研2018年2/3养虾户亏本或不赚钱,这个结论是错的,2018年是我国小龙虾市场价格最高的一年,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养虾户赚的盆满钵满,只有少数没有经验的新户出现亏本,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像作者认为养殖户都不重视种稻一样,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多数稻田养虾户是既重视养虾也重视种稻,因为“养虾”和“种稻”是相辅相成的,有经验的养虾户知道稻子种不好,虾也就会养不好。个别人不能代表整体,何来挤占基本农田?何来只养虾、不种稻?

    至于“破坏土壤、加剧水资源紧张”都是“似是而非”的无稽之谈,不值得去反驳。

    现在小龙虾养殖业究竟要按什么“键”,半月谈作者主张按“停止键”,这个“键”不是作者想按就能按下的,这要由市场决定,如果养殖小龙虾仍然会给养殖户带来收益,谁又能按停这个“键”呢?

    现在小龙虾养殖业究竟要按什么“键”,我认为要按“科技键”,特别是市场虾价出现下滑的“调整期”,“科技”就更为重要。养殖户出现亏本也是没有掌握养殖技术的原因,以现在小龙虾养殖业现状来看,平均单产约100千克,大大低于高产户200千克、300千克的水平;以市场价格来看30克以上的大规格虾,价格都会超过25元/斤,低于20克的小规格虾只有不到10元/斤,而养出大虾是需要技术的,养殖高产也是需要技术的。我们应强调科技,让养殖户掌握技术,养出高产量的大规格虾,取得“轮作”、“共作”双高产,养殖户还会亏本吗?不掌握技术,按下停止键,不养小龙虾改行去养河蟹同样会亏本。而《半月谈》作者也谈到科技,但他恰恰把科技放在最后,可见并不重视科技,现在的问题可能就是不重视科技的人太多,而这些人都掌握着话语权,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