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会讯信息 >

将重点围绕农产品冷链物流现代渔港等项目真投实干

发布时间:2020-07-27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6


近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何要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哪些重点领域亟待补短板,有哪些支持政策?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和专家。
 
1、引导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受宏观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2015年以来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下滑。特别是去年以来,出现了连续8个月的负增长,全年增速明显低于第二三产业。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投资造成了较大冲击,一季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降幅13.8%,其中占比最大的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6.9%,后续跌幅虽然逐步收窄,但下降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副食品供给、稳住农业基本盘,必须切实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强调。

《意见》提出,对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实施一批牵引性强、有利于生产消费“双升级”的现代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规模。

“对标我国未来发展的三阶段目标,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滞后于工业和城市,要在这个滞后的起点上实现追赶。在整个经济发展理念里,包括公共资源的分配、领导力量的配备等,都要真正做到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意见》正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农业优结构、增后劲,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提供坚实支撑。

2、加快11个方面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我国农业农村建设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比如,农业生产基础支撑还不牢固,低产田还有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2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高,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2.3∶1,分拣、仓储、烘干、保鲜、包装等设施明显不足,水果、蔬菜等产后损耗率达20%;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82.6%的村生活污水未得到集中处理,30%以上的农户没有普及卫生厕所。

这也意味着农业农村投资建设领域大有可为。《意见》着重提出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动植物保护、沿海现代渔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供水保障、乡镇污水处理、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11个方面的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这些工程的落地,有利于提升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抗灾减灾能力,推进农业向集约高效、绿色安全方向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帮助缩小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方面的差距等。同时,还将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给农业农村赋能,提升现代化生产水平,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就要围绕这些重大领域,谋划重大工程项目,真金白银地投、实打实地干。

3、
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强“三农”投入保障
 
《意见》要求,健全投入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并从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保障财政支农投入、增强投资者信心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

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今年,中央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并明确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上半年,安徽、四川、江西等27个省份发行用于农业农村的专项债865亿元。

保障财政支农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农林水的支出稳定增长。此次《意见》进一步强调,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强“三农”投入保障,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三农”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倾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扩大以工代赈规模。

民间资本常年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约80%,是农业农村投资的主力军。如何提振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信心?

叶兴庆说,《意见》要求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抓紧出台普惠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举措,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全面推行温室大棚、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