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客户支持 > 澳龙推荐方案 >

牛常见病防治——蠕虫病篇

发布时间:2020-03-04 来源:东方澳龙


 
蠕虫病
定义:多细胞无脊椎由身体肌肉收缩而蠕形运动的虫体动物。

一、牛新蛔虫病(牛弓首蛔虫)

    牛新蛔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牛新蛔虫生活史特殊,成虫寄生在犊牛的小肠内,雌虫排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可发育为有感染性的虫卵。当牛吃进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内发育边穿过肠壁移行到肺,肝,肾等组织器官潜伏下来,当母牛怀孕到8.5个月左右时,两条途径感染,一是幼虫移行到子宫进入羊水,胎儿吞食羊水感染,在小肠内发育,出生后25-31天便发育为成虫;或幼虫从胎盘入胎儿肺,肝,肾等组织器官在转入消化道,当都牛出生后肠内已有发育成熟的成虫。  

    牛新蛔虫病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诊断要点如下:1. 病牛精神沉郁,被毛蓬乱,出生后2周症状最为严重,腹部膨胀,腹痛腹泻,粪便混有血和大量粘液,并有特殊恶臭;口腔内呼出气体酸臭,走路摇摆,虫体数量过多时可致肠阻塞和破裂,导致犊牛死亡。2. 结合粪便检查和剖检死亡牛小肠内发现虫体可确诊。 


 怎样防治牛新蛔虫病?

 预防:一是要干奶前驱虫。二是对患病小牛在15-30日龄驱虫。三是要每年春秋两季,集中进行驱虫。但驱虫后的粪便要严加管理,一定要发酵杀死虫卵。

 治疗:可选驱蛔灵(枸橼酸哌嗪)每千克体重250毫克;应用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配成悬液,一次灌服;伊普威(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注射液)均为每千克体重0.02毫克,皮下注射。
 

二、牛绦虫病

 牛绦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寄生在牛小肠中的几种绦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有扩展莫尼茨绦虫、贝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等。这些绦虫的形态和发育过程都差不多。如扩展莫尼茨绦虫是长袋状、分节的,颜色乳白,长可达10米。其孕卵节片脱落后,随牛的粪便排出体外。这种节片被一种叫土壤螨的昆虫吞食,虫卵发育成感染性幼虫。在牧场地,这类土螨很多,它们在早晚有露不和阴天时,喜欢爬到草叶上,牛吃草时就被虫卵感染。感染性虫卵在牛的小肠,经约40天左右即发育为成虫。犊牛易感性高,病情也较重。大量绦虫寄生时,可引起小肠发生狭窄、阻塞或破裂。绦虫一昼夜可长8厘米,要夺取很多营养,加上分泌的毒素作用,可影响牛的消化和代谢,妨碍犊牛的生长。

 如何诊断牛绦虫病?

 主要是注意生前症状和虫卵检查。感染程度较轻的,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消化不良。感染程度较重的,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喜欢饮水,腹泻或便秘,多为腹泻,腹痛,便中可见到虫体的节片。病牛发生慢性臌气,贫血,粘膜苍白,消瘦。严重的,呈全身衰竭,卧地不起,经常作咀嚼动物,口周围有许多泡沫,此时对外界几乎失去反应,有的发生死亡。但是,这些症状无特异性。确认主要依据是虫卵检查。生前牛的粪便中发现虫卵或孕卵节片,即可确诊。死后剖检,见病尸消瘦,贫血,胸腹腔有较多积液,肠粘膜炎症变化,可见到绦虫虫体。

 怎样防治牛绦虫病?

 预防:如有条件,可对土壤地螨多的牧场,结合草库伦建设和轮牧进行有计划的休牧,两年后螨的数量可明显减少。

 治疗: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制成悬液,一次灌服。氯硝柳胺(灭绦灵),每千克体重60-70毫克,制成悬液,一次灌报。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0毫克,一次灌服。伊普威(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注射液)均为每千克体重0.02毫克,皮下注射。

三、牛囊尾蚴病

 牛囊尾蚴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又称牛囊虫病,是人牛带绦虫的幼虫(叫做牛囊尾蚴)寄生在牛的肌肉组织中所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病人空肠中的牛带绦虫长达5-10米,最长的有25米,带状,乳白色。它的卵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草场和饮水。在有些牧区,卫生条件差,人随地大小便极常见。牛在采食或饮水时,经口将虫卵吃进体内。在牛的消化道内,虫卵的膜被破坏,卵中的“六钩蚴”被释放出来。钻进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到达牛全身的肌肉组织,主要部位是舌肌、咬肌、心肌、三头肌、颈肌、臀部肌肉,有时在肺、肝、脑、脂肪组织内也可出现。经10-12周,发育为牛囊虫。人吃了含牛囊虫的不熟牛肉后,牛囊虫在人小肠内经2-3个月发育成牛带状绦虫,在人体内可存活20-30年。对本病犊牛比成年牛更容易感染。

 如何诊断牛囊尾蚴病?

 生前诊断很困难,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是依靠宰后检验,在肌肉或一些器官中发现牛囊虫。病牛的症状无特异性,严重感染的牛,初期体温升高到40-41℃,腹泻,食欲降低,反刍减少或停止,粘膜苍白,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后期卧地死亡。宰后检验,在肌肉或一些器官中发现牛囊虫像黄豆大小,白色,半透明,囊泡内充满液体,囊壁上有一个小米粒大的头节。发现牛囊虫,即可确诊。

 如何防治牛囊尾蚴病?

 预防:主要是做好人牛带绦虫的普查和驱虫。吡喹酮、丙硫咪唑等药物,给病人驱虫。在农村、牧区,修建厕所,管好人便,加强牛的管理,不让其接触人粪。加强牛肉的卫生检疫,对有病的牛肉按规定进行处理,不准进入市场。人不吃生牛肉,牛肉一定要熟透后再吃。

 治疗:无特别有效的方法,可试用吡喹酮或甲苯咪唑,前者每千克体重50毫克,灌服;后者每千克体重10毫克,灌服。伊普威(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注射液)均为每千克体重0.02毫克,皮下注射。

四、牛棘球蚴病

 牛棘球蚴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又称包虫病,是由多种棘球绦虫的幼虫,即牛棘球蚴寄生在牛的肺、肝、肠系膜等处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我国,该病主要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细粒棘球绦虫成虫仅2-8毫米长,寄生于犬、狼等动物的小肠内。虫卵随犬、狼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草、饲料、饮水和环境,牛经口感染,虫卵在牛的肠内释放出“六钩蚴”,钻进肠壁,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肺等器官,经半年到一年的生长,发育成为有感染性的棘球蚴。这些棘球蚴,大小和形状不同,有的形成大囊,有的是由许多小囊构成的瘤状体,在体内可存活数年。由于棘球蚴的压迫,可造成器官局部的萎缩,也影响器官的机能。当犬吃了含棘球蚴的牛肉后,经40-50天后,在肠内发育成细粒棘球绦虫。

 牛棘球蚴的诊断要点有那些?

 临床诊断很困难,病牛生前症状不典型。严重的病例,可见呼吸困难,轻微咳嗽。棘球蚴寄生在肝脏,则肝肿大,有触痛,反刍减少,有慢性臌气,病牛消瘦,衰竭。当棘球蚴破裂后,包囊内的有毒物质被吸收,病牛病情迅速恶化,常死于窒息。尸体剖检时,可在肝、肺发现棘球蚴,呈泡囊状,大的直径可达20厘米以上,内含液体,也有些不形成大囊,而由若干个小囊组成海绵样的瘤状物。棘球蚴绝大多数寄生于肝脏。

 怎样防治牛棘球蚴病?

 预防:一是对饲养的犬进行驱虫。二是有病的牛羊肉和脏器不喂犬。给犬驱虫,常用氢溴槟榔碱(每千克体重2毫克,灌服)、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毫克,灌服)、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125毫升,制成悬液,灌服)。

 治疗:可试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等。伊普威(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注射液)均为每千克体重0.02毫克,皮下注射。

五、牛肝片吸虫病

 牛肝片吸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肝片吸虫寄生在牛的肝胆管中引起的疾病。肝片吸虫呈棕红色,形状像柳树叶,俗称“柳叶虫”。成虫产的卵,随胆汁进入肠道,最后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虫卵在温暖的水中发育,在发育过程中,需要进入某些螺的体内繁殖一段时间,然后再从螺的体内跑出,成为有感染性的幼虫。附在草上或在水中。当牛吃草或饮水时,就可造成感染。而后幼虫穿透肠壁进行腹腔,从肝被膜进行肝内并定居于胆管;也可从小肠胆管口爬入胆管内。在胆管内经2-3个月就可发育为成虫,可生存3-5年,但并不排卵。低洼、潮湿、有死水泡子的草场,本病流行严重,感染率可达30-60%。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愿夏秋季较多见。

 牛肝片吸虫病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该病一般有比较固定的流行地区。在流行病区和流行时间内,病牛的临床症状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牛感染肝片吸虫少时,无明显表现;感染多时,可见食欲降低,反刍异常,瘤胃出现周期性臌胀或前胃迟缓,明显消瘦,下痢、贫血、黄疸、水肿,产奶量下降,孕牛流产。死后剖检,可见明显的胆管炎变化,胆管扩张,管壁增厚,内膜粗糙,内有粘稠的胆汁,可能有出血,胆汁中包含着大量肝片吸虫虫体。

 怎样防治牛肝片吸虫病?

 预防:要选择高燥牧场防牧,尽量避开有螺的死水区域;灭螺;对牛进行驱虫,开春一次,入冬一次;牛粪要堆积发酵,杀死虫卵。

 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三氯柳胺(肝3号),每千克体重25-30毫克,灌服;三氯苯唑(肝蛭净),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制成混悬液,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