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常见病防治——原虫病篇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东方澳龙
原虫病
定义:单细胞真核生物,整个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具有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
定义:单细胞真核生物,整个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具有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
一、牛泰勒虫病
牛泰勒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泰勒虫属的各种原虫寄生在牛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在我国,引起本病的病原为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病牛和带虫牛是传染源,而蜱(草爬子)是传播媒介。在我国的内蒙和东北地区能传播本病的主要是残缘璃眼蜱,这种蜱生活在牛舍内,故本病主要发生在舍饲牛群。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蜱活动的季节。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都易感,但以1-3岁的牛发病为多,初生犊牛和4岁以上的成年牛仅有个别发病的。当地土种牛发病轻微或不发病,多为带虫牛,而从外地新引进的牛几乎都发病,且病情严重,死亡率也较高。
如何诊断牛泰勒虫病?
潜伏期为14-20天。初期,病牛体温升高,体表淋巴结肿大,疼痛,呼吸和心跳加快,眼结膜潮红。随疾病的发展,当虫体大量侵入,破坏红细胞时,病情加生,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或停止。体温升高达40-42℃,高热不退,鼻盘干燥,可视粘膜呈苍白或黄红色。病牛先便秘,后腹泻,或交替发生,粪便中混有粘液及血液,弓腰缩腹,显著消瘦,甚至卧地不起,反应迟钝。可在病后1-2周发生死亡。尸体剖检时,可见消瘦,结膜苍白或黄染,血液凝固不良,体表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比正常大2-3倍。肝脏肿大,变脆,有出血点。肾脏、食道和瘤胃粘膜、肠系膜淋巴结、心内外膜、肺被膜、支气管和咽喉部的粘膜,都有出血点或斑。皱胃粘膜肿胀,除可见出血点或斑外,还可见很多小的溃疡灶。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定诊断,要进行血检,在红细胞内发现虫体。
如何防治牛泰勒虫病?
预防:关键是灭蜱,即每年的9至11月份,用澳满消(双甲脒)水溶液1:200稀释,喷洒牛舍的墙缝和地板缝,消灭越冬的幼蜱.在次年的2到3月份,消灭身上的幼蜱;5至7月份向牛体喷洒消灭成蜱.要注意封闭牛舍,做好灭蜱工作。
治疗:要坚持早确诊,早治疗。可选用三氮脒(贝尼尔),每千克体重5-7毫克,用灭菌蒸馏水配成5%-7%浓度,肌肉注射,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疗效较好。20%澳富龙,每100kg体重6ml肌肉注射,隔天1次,连用5-7次。
二、牛球虫病
牛球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艾美耳科艾美耳属中的球虫寄生于肠道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本病所有品种的牛都易感,但犊牛最易感,发病后临床表现也严重。病牛和带虫牛是传染源,其体内的球虫经过复杂的发育阶段,生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卵囊以育为感染性卵囊,健康牛随饲草、饲料、饮水摄入卵囊后即被感染。本病一般发生在4-9月份,尤其在低洼、潮湿草场放牧的牛群很容易感染。在冬季舍饲期间也可发病。
如何诊断牛球虫病?
潜伏期为2-3周,多为急性经过。初期,病牛精神沉郁,被毛蓬乱,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粪便稀薄并混有血液,个别犊牛可在发病后1-2天就死亡。约一周后,症状逐渐加剧,表现为精神委顿,食欲废绝,消瘦,喜躺卧,体温升高到40-41℃,瘤胃蠕动和反刍完全停止,肠蠕动增强,腹泻,粪便中带有血液、粘液和纤维素,恶臭,产奶减少或停止。慢性病例可长期下痢,便血和消瘦,最终死亡。尸体剖检,主要病变是病牛消瘦,粘膜苍白,肛门外翻,肛门周围和后肢被含血稀便污染。盲肠、结肠、直肠发生广泛性出血和坏死,其中含有混杂血液、粘液、纤维素的稀薄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诊断,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时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检查粪便和直肠刮取物时,发现大量球虫卵囊即可确诊本病。
怎样防治牛球虫病?
预防:在有牛球虫病的地区,应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因成年牛多为带虫牛,故应把犊牛和成年牛分群饲养,分草场放牧,发现病牛要立即隔离治疗。牛舍和运动场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和干燥,粪便、垫草要进行发酵,以杀死卵囊。可用热水或3%-5%热碱水或洁净对地面、饲槽、水槽进行消毒,并保持饲草、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
治疗:盐酸氨丙啉,犊牛每千克体重25-66毫升,每日二次,口服,连用4-5天。磺胺二甲嘧啶,犊牛每千克体重100毫克,每日一次,口服,连用2天。佳丝兰每天2g拌入奶中,从出生第3天到混群一周,牛在断奶混群前或一月龄口服妥星3ml/10kg体重一次,球虫清和莫能菌素每千克体重1毫克或每千克饲料20-30毫克,添加混饲。
治疗:要坚持早确诊,早治疗。可选用三氮脒(贝尼尔),每千克体重5-7毫克,用灭菌蒸馏水配成5%-7%浓度,肌肉注射,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疗效较好。20%澳富龙,每100kg体重6ml肌肉注射,隔天1次,连用5-7次。
二、牛球虫病
牛球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艾美耳科艾美耳属中的球虫寄生于肠道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本病所有品种的牛都易感,但犊牛最易感,发病后临床表现也严重。病牛和带虫牛是传染源,其体内的球虫经过复杂的发育阶段,生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卵囊以育为感染性卵囊,健康牛随饲草、饲料、饮水摄入卵囊后即被感染。本病一般发生在4-9月份,尤其在低洼、潮湿草场放牧的牛群很容易感染。在冬季舍饲期间也可发病。
如何诊断牛球虫病?
潜伏期为2-3周,多为急性经过。初期,病牛精神沉郁,被毛蓬乱,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粪便稀薄并混有血液,个别犊牛可在发病后1-2天就死亡。约一周后,症状逐渐加剧,表现为精神委顿,食欲废绝,消瘦,喜躺卧,体温升高到40-41℃,瘤胃蠕动和反刍完全停止,肠蠕动增强,腹泻,粪便中带有血液、粘液和纤维素,恶臭,产奶减少或停止。慢性病例可长期下痢,便血和消瘦,最终死亡。尸体剖检,主要病变是病牛消瘦,粘膜苍白,肛门外翻,肛门周围和后肢被含血稀便污染。盲肠、结肠、直肠发生广泛性出血和坏死,其中含有混杂血液、粘液、纤维素的稀薄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诊断,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时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检查粪便和直肠刮取物时,发现大量球虫卵囊即可确诊本病。
怎样防治牛球虫病?
预防:在有牛球虫病的地区,应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因成年牛多为带虫牛,故应把犊牛和成年牛分群饲养,分草场放牧,发现病牛要立即隔离治疗。牛舍和运动场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和干燥,粪便、垫草要进行发酵,以杀死卵囊。可用热水或3%-5%热碱水或洁净对地面、饲槽、水槽进行消毒,并保持饲草、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
治疗:盐酸氨丙啉,犊牛每千克体重25-66毫升,每日二次,口服,连用4-5天。磺胺二甲嘧啶,犊牛每千克体重100毫克,每日一次,口服,连用2天。佳丝兰每天2g拌入奶中,从出生第3天到混群一周,牛在断奶混群前或一月龄口服妥星3ml/10kg体重一次,球虫清和莫能菌素每千克体重1毫克或每千克饲料20-30毫克,添加混饲。
三、新孢子虫病
新孢子虫病是由犬新孢子虫寄生于多种动物引起的,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危害是引起孕畜的流产或死胎,以及新生儿的运动神经障碍,对牛的危害尤为严重,是引起牛流产的主要原因。
犬新孢子虫属顶复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肉孢子虫科,新孢子虫。
发育过程:犬作为终末宿主食入含有新孢子虫组织包囊的动物组织,虫体释放出来,进入肠上皮细胞进行球虫型发育,随粪便排出卵囊,卵囊在外界发育为孢子化卵囊;中间宿主吞食含有孢子化卵囊后遭受感染,子孢子岁血流进入多种有核细胞寄生,在细胞内繁殖分裂形成速殖子,速殖子再次侵染新的细胞,机体强壮时可有效控制病情,是一部分速殖子转变为缓殖子,进而留在体内形成包囊长期存在;速殖子和活化的缓殖子可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造成流产、死胎,或弱胎。
流行特点
犬粪便中排出的卵囊和各种动物体内的包囊和速殖子均可以成为传染源感染其他动物。传染途径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牛流产是唯一能观察到得成年牛新孢子虫病的临诊症状。常呈局部、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末至秋初为最,且多发于妊娠期的5-6个月 。
防治:目前尚无特效药无货疫苗研制成功。针对患病动物可用复方新诺明、羟基乙磺胺戊烷脒、四环素。20%澳富龙,每100kg体重6ml肌肉注射,隔天1次,连用5-7次。磷酸克林霉素、球虫类离子载体抗生素,具有一定效果,乙胺嘧啶、氯霉素等效果也不错。
预防:① 淘汰病牛和血清抗体呈阳性的牛。② 切断传播途径尽可能杜绝牛与犬类动物的接触。
四、牛弓形虫病
奶牛的弓形虫病是由刚第弓形虫寄生于奶牛体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细胞内寄生虫。家畜弓形体病多呈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的临床特征是高热、呼吸困难、中枢神经机能障碍、早产和流产。剖检以实质器官的灶性坏死,间质性肺炎及脑膜脑炎为特征。
生活史:肠内阶段和肠外阶段,肠内阶段只出现在终末宿主肠外阶段含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
终末宿主:猫科和一些肉食小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临床症状:突然发病,最急性者约经36h死亡。病牛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粪便干、黑,外附黏液和血液;流涎;结膜炎、流泪;体温升高至40—41.5℃,呈稽留热;脉搏增数,每分钟达120次,呼吸增数,每分钟达80次以上,气喘,腹式呼吸,咳嗽;肌肉震颤,腰和四肢僵硬,步态不稳,共济失调。严重者,后肢麻痹,卧地不起;腹下、四肢内侧出现紫红色斑块,体躯下部水肿;死前表现兴奋不安、吐白沫,窒息。病情较轻者,虽能康复,但见发生流产;病程较长者,可见神经症状,如昏睡,四肢划动;有的出现耳尖坏死或脱落,最后死亡。
牛弓形虫病病理变化
皮下血管怒张,颈部皮下水肿,结膜发绀;鼻腔、气管黏膜点状出血;阴道黏膜条状出血;真胃、小肠黏膜出血;肺水肿、气肿,间质增宽,切面流出大量含泡沫的液体;肝脏肿大、质硬、土黄色、浊肿,表面有粟粒状坏死灶;体表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周边出血,实质见脑回样坏死。
如何诊断牛弓形虫病?
病料直接涂片 生前可取腹股沟浅淋巴结,急性死亡病例可取肺、肝、淋巴结直接抹片,染色、镜检发现10~60/um直径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类症鉴别诊断 牛弓形虫病发生在夏、秋季,北京地区前次流行在8月份,症状表现高烧、胃肠炎、瘫痪卧地,与牛流行热的流行极其相似,故应进行鉴别。为此,可取病牛血液,提取血清,以间接法(双层法)染色,镜检,观察有无特异性荧光细胞,如果没有,证明牛流行热为阳性。同时,取病死牛肺、淋巴结作触片,染色,镜检。如视野下发现细胞浆为黄绿色荧光,核暗不发荧光,虫体呈月牙形、枣核形,即可确诊为牛弓形由。
如何治疗牛弓形虫病?
一旦疫病流行,首将病牛隔离,全群牛进行血清学检验,了解血清抗体水平,防止垂直感染。治疗应及时,越早越好。
磺胺制剂对本病有极其好的疗效,故为临床治疗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