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客户支持 > 动保技术交流 >

加州鲈今年表现抢眼成网红 虾塘能否养殖?

发布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水产门户网


 今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多种淡水养殖鱼类表现都相对较为惨淡,但自4月下旬之后,加州鲈行情却一路震荡上行,在罗非、生鱼、草鱼等众多同类品种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不少水产养殖户眼中的网红。截至11月中旬期间,全国各产区7-8两规格以上的加州鲈塘头价均已突破9元/斤的水平线,较为缺鱼的产区同规格鱼价甚至已涨至11元/斤左右,且由于目前鱼价总体仍较为理想,不少养殖户都存在惜售心理,导致近期市面上加州鲈未现积压滞销的现象,货源流动畅顺,收购商收鱼意愿也较为强烈。

  据悉,由于今年二季度期间部分产区虾价已跌破成本线,导致不少养殖户中途弃养,目前虾塘仍在抛空,处于观望状态,希望能选择一个较为稳妥的品种进行转养。因此,加州鲈近期也进入不少今年养虾失败的养殖户眼中,加上目前加州鲈无论是单养还是与对虾轮养技术,在南方地区也已经非常成熟,并已有成功经验。业内介绍,虾塘养殖加州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池塘条件

 1、单养模式。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池底淤泥少,壤土底质,上面最好铺一层细泥沙,池塘面积以2-5亩为宜,水深1.5-2.0 米,安装增氧机械,出、入水口设置密网过滤和防逃。池塘放养前按常规方法进行干塘曝晒和清塘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菌。

 2、混养模式。混养模式的池塘宜大不宜小,过小的池塘溶氧变化大,易缺氧死鱼。应选择水质清瘦、小杂鱼多、施肥量不大、排灌方便、面积5亩左右、溶氧量4 mg/L以上的池塘进行混养。混养池塘中不能有生鱼、鳜鱼等凶猛鱼类存在,以免影响加州鲈成活率。

 投苗养殖
 
 1、单养模式。投放鱼种要健壮、无伤无病,规格宜大且一致,一次放足。一般于6月上、中旬放养6厘米以上的鱼种1200-1500尾/亩;若鱼种规格10 厘米以上,可放养800-1000尾/亩。此外,可适量混养大规格鲢、鳙鱼和白鲫,以摄取残饵和调节水质。鱼种放养时需用3%食盐水或澳丽可用水稀释200倍后全池均匀喷洒,0.6~1.2克/立方米消毒,具体浸洗时间视水温、鱼体反应等情况灵活掌握。

 2、混养模式。混养池塘可于6月上、中旬投放6 厘米以上的加州鲈30-40尾/亩,池塘条件好(水质好和野杂鱼多)可适当增加,但应注意加州鲈与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混养时,建议先放养对虾,再根据对虾生长情况去投放小规格鱼苗。对虾池塘和鲈鱼苗暂养池面积比率1:3。对虾5月份投苗,最好10月国庆前后卖完,而鲈鱼5月初标苗至10月中旬规格在3两/尾,开始转池至对虾池养殖,到第二年5月份卖鱼干塘。

 水质管理
 
 1、单养模式。单养加州鲈的水质宁瘦勿肥,池水透明度保持在40cm左右。养殖期间要保持清新水质和较高溶氧,经常注、换新水和开机增氧,使池水溶氧量达4-5mg/L以上。同时,每10-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约占池水量的1/3。在日常管理中,应坚持经常巡塘检查,除适时开机增氧和加、换池水外,还需保持池塘清洁和安静,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和污物,做好食台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创造良好的养环境。

 2、混养模式。混养池塘可按常规方法进行放养和饲养,一般不专门为加州鲈投饲,而是利用池中小杂鱼、虾为食。在日常管理中主要应做好注、排水工作,每15-20天加水1次,不使池水过肥,保持水体透明度30 cm。

 投料选择
 
 1、全程投喂饲料。近年来,随着饲料生产加工工艺的持续改进和鱼类营养配方比例的不断优化,加州鲈配合饲料行业全面发展,因此全程投喂饲料的成本更有优势,全程投喂饲料的饵料系数大多控制在1.1-1.3之间,成本在5-7元/斤之间。并且全程投喂饲料也具有投喂工作量小、水质污染小、拌药效果优、防病治病易等优点,尤其是膨化料的推广与使用,使得养殖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效益得到有效保证。

 2、混合模式投喂。但如果养殖规格达到0.3-0.4斤/尾阶段后的饲喂,最好选择冰鲜杂鱼配合饲料的混合模式投喂。该阶段加州鲈会出现加料困难、厌食、生长缓慢和体质变弱等一系列问题,其中肝脏肿大、脂肪肝等体质问题引起鱼体的抗病能力减弱,此时单一的膨化料投喂效果大大减弱,因此,适当采取冰鲜杂鱼与膨化料综合进行投喂的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加州鲈的摄食率,进而保证鱼体生长状况。混合投喂模式下,加州鲈饲料投喂比率一般控制在20-30%为宜,此时养殖户饲料成本基本控制在7-8元/斤,利润空间相对合理。
 
 效益预估
 
 按以往的成功经验来看,在白对虾+加州鲈轮养模式的情况下,如果对虾料比控制在1.15左右,亩产应在800-900斤,全年亩利润能在1万元左右浮动;而加州鲈料比控制在1.12左右,亩产约在3400-3500斤,全年亩利润也在3700-3800元之间。全年预估14000元的亩利润,对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年景,无论是收益还是抗风险能力,都值得养殖户考虑。